0

黄金之舞

Posted by Qi... on 00:59

临睡前 以为我会梦到一场黄金雨
成千上万颗饱满的稻穗
从天而降
或在稻海中泅泳
结果 都没有
但是 我很舒服的睡了很久很久

其实很庆幸
没有花钱买票去看
不然 就无法用这么淡然的心态去看
看不懂 真的感觉很对不起自己

或许在那90分钟我会很努力
看出个所以然
有些东西 努力的刻意追求 反而看不到
而且会很懊恼
譬如感动 
所以 我们就很轻松地去看稻米
还是看不出什么
只是 画面真的很唯美

终于明白
为什么这是黄金之舞
一开场
舞台暗灯
金色的雨垂直而下
首先是一条水柱直直打在一位僧人的头顶
然后垂泻而下形成一条蜿蜒的河
握杖的舞者徐徐步入舞台

但我首先要提一提这位先生
从头到尾
屹立不动 忍受着垂直的冲击
淋过雨都知道雨点打到会痛
何况是有重量的稻穗?
真是不容易
忍不住想 怎么不放个雕像在那就好
始终如如不动的求道者

是想显示求道者的精神吗?
时空转移
人生百态
他依然紧闭双眼 合十祈祷
可是 当人们苦求不成 痛苦沉沦
伸手向他求救时
他难道不应该给一点抚慰?

还是 身边的舞者 只是他混乱的内心世界?

突然觉得用稻
是不是因为稻就是道就是道道道
取其谐音
好啦,我承认我是有点笨
说不定全世界都知道了
还是我根本就是瞎猜

《流浪者之歌》──流浪全球的黄金之舞

舞台一角,光头僧人直直挺立地看着,任由黄金稻榖从空中不断落下,并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在舞台上,三吨半的黄金稻榖铺天盖地而来,不断地堆积成山,蜿蜒成河。只见执杖苦行的朝圣者,步步艰辛地跋涉在这金色的天地之间。伴随着温暖绵长的乔治亚民谣,朝圣者的艰苦与沧桑彷佛在歌声里获得了洗涤。整场演出包含了印度的故事、台湾的稻米、中亚的音乐,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大地的光芒照进每个人心田。《流浪者之歌》一直是云门演出场次最多、广受海内外好评如潮的作品,十六年来,行脚遍及全球,迄今旅程仍未终结。



我事后做了功课才发现
《流浪者之歌》有三部曲,:“自我禁欲”、“自我放逐”、“寻找真理”
才慢慢 理出个头绪
拄着拐杖苦寻
用树枝鞭打自己
不断的 想从稻河中 寻找什么
直到
放纵的狂舞
直至
舞者捧着真理之火走到台前
每个动作都有其用意
只是 观众看到几分 就因人而异了

【圖話故事‧掙扎不安】舞者掙扎的表情泄露出內心的不安。

【圖話故事‧追求苦修】林懷民創作的《流浪者之歌》,述說追求苦修和寧靜的精神。(圖:星洲日報)
【圖話故事‧寓意待掘】舞者的每一個細節與動作背後的寓意,等待觀眾發掘。(圖:星洲日報)





最喜欢这个画面,稻穗在空中飞扬,优美的弧度

最最最最最爱的
还是黄金雨的画面
那一刻 当稻穗真的像雨点般劈里啪啦的狂坠
全场狂欢 狂喜
舞者无法抑制的旋转 
挥洒心中喜悦
突然有宝莱坞的感觉
果然看惯特技电影的小朋友
都喜欢绚丽舞台效果

最后的狂喜时刻

但是,好奇怪
一开始捧着火的女生
无视众人 不断不断的转圈 舞着
但 当稻穗如雨狂泻时
她却停了
从狂舞的人群中
劈开一条路
步入舞台后方

最后十五分钟
徐徐的用他的步调
画一个圈
流浪者之歌
标志性的画面
无止境的圆

整整900秒 如永恒
几千双眼睛 注视着他
犁清这个圆

为什么是回旋的圈?
世界是一个圆?
还是求道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过程
只能回归到个体 自己一步一脚印 慢慢来

那轨迹 是生命的路
就是要这么寸寸小心 慢慢的走
才会有这么圆满的圆

有了过去的轨迹
才有现在的自己
但是 我们永远都走不回去了
无法在不破坏这个圈的情况下 走回原点
最原始的那个自己
在你开始画圈时 就不复存在
随着脚下的旅途 一直变

不知道为什么
我总是很怀疑
这是成道的圆满吗?
真的吗?
或者,真的有圆满这么一回事吗?
其实 这个圈的大小 被舞台限制了
我们可以一直一直画
正如
修行 是永无止境的
一个不小心 就毁了累积了几世纪的道行
正如白蛇 修行五百年 到人间 
真正的修炼才开始

舞者停在台的边缘
该怎么继续 就要看我们自己了



流浪者之歌,它流出真、善与美。只有具足真与善,美才会出现。一个生命从繁华,从颠簸流离,从不知所措,从糜烂到一切归于平静;所有的堕落、迷茫和痛苦,成了“圆”一部分。这种圆,是所有生命向往的境界。
我对此有个很大的领悟:原来真正的圆满,包容了一切的错误、一切的瑕疵,而这样的圆满,才是真实的圆! ---妙赞法师


500人看,就有500种诠释
我不清楚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的只是散落的思绪
但 机缘巧合下 总算如愿以偿了
只能说 真的是很不一样的体验
没有对白 没有情节
舞者用动作传递
旁边是如古音般的乔治亚民歌
瞬间 堕入一种沉静
世界只剩眼前小小的舞台

结束时 其实有点讶异
啊?就这样完了?
虽然期待更多 但这就是定点 故事说到这里
谢幕时 有很长很长很长的鼓掌环节
是 致敬
美是很奇妙的东西
就算看不懂 你还是分得出什么该属于博物馆 什么该回到垃圾桶
感谢大家 让我们有一个不一样的夜晚




Background info:

云门舞集最为人欣赏的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文理念、多元舞蹈语汇的独特肢体表现的完美融合,其独特的肢体技法和作品题材都富含中国传统意境和哲学。2009年《行草》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之后,云门舞集一时之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流浪者之歌》是林怀民最珍视的一部作品,它的创作源自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黑塞根据佛教传说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这部小说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的故事。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疾与麻风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槃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感悟到这些他感动得叩头顶礼。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关于苦修,关于河的婉转,关于宁静的追寻”的舞作《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16年来,《流浪者之歌》不论演到哪里,总会出现“观众看到泪流满面”的画面。已故编舞家皮娜·鲍什剧终后坐在观众席哭了半小时;澳大利亚一位青年,在街头抱着饰演僧人的王荣裕痛哭;国外剧场工作者在侧台边,泪如水坝溃堤无法自已。挪威《奥斯陆午报》报道:“一次伟大的剧场经验,观众的心充实得几乎迸裂,不禁流下喜悦的眼泪。”
在此次巡演之前,林怀民写给所有观众:“希望《流浪者之歌》在喧嚣的时代里,继续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

是艺术家给予画生命
还是作品点燃他们的人生?
It can be in both way :p

推荐阅读:流浪者之歌,唱着的都是我们的歌 by 冯以量

0 Comments

Copyright © 2009 Eternal flight from myself to myself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Laptop Geek. | Bloggerized by FalconHive.